佛学界迎来了一则令人深感痛惜的消息——96岁的星云大师圆寂。星云大师一生德高望重、博学多才,为佛教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然而,星云大师早已看透生死。在他85岁时,他曾郑重表示:“我死后配资论坛官网登录入口,不会留下舍利子,但我有一件心愿,希望你们能帮我实现。”
星云大师的这一遗愿,究竟是什么?若要了解这份心愿,我们必须回顾他的人生故事。
1939年,南京街头,栖霞寺的一位老僧偶然间看到了一个面容祥和的少年,他就是年仅12岁的星云大师。当时,星云大师尚未剃发出家,俗名李国深。那时的李国深正在观看一队士兵的操练,眼前这些英姿勃发的士兵动作迅速,深深吸引了李国深的目光。就在他凝神观赏时,一位僧人悄然注意到了他。这位僧人只用了一眼,便确定他是有佛缘的人,便开口询问:“小弟,愿不愿意做个和尚?”李国深不加思索,答道:“愿意。”这个简洁而坚定的回答,令那位僧人倍感惊讶,同时也更坚定了他心中的信念,认为这位小男孩果真是有缘之人。
展开剩余86%几天后,李国深拜入了栖霞寺的志开上人门下,正式出家为僧,法号“悟彻”,从此踏上了修行之路。李国深选择出家,并非一时冲动,背后有着深刻的缘由。
李国深出生在江苏一个普通的家庭。家中有多个兄弟姐妹,生活相当清贫。为了谋生,李国深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。尽管生活拮据,李国深的母亲却从未有过怨言。她常常教育李国深要知足,要乐善好施。家里有多余的钱时,她总会安排将其捐赠给更需要的人,这种无私的精神在李国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慈悲与善良的种子。
李国深的母亲不仅教会了他慈悲,还影响了他人生的走向。李国深的外祖母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,李国深在童年时曾与外祖母同住。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,李国深对佛教的理念早有接触,并逐渐认同了佛教的教义。
然而天有不测风云,李国深的父亲在南京失踪了。彼时正逢战乱,南京局势动荡,李国深的父亲本来是去南京做生意,却不幸失联。母亲焦急万分,带着李国深一家人前往南京寻找丈夫。正是在这次南京之行中,李国深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那位老师父。
李母虽然疼爱李国深,心中却对他出家的决定犹豫不决。失去丈夫后的她,实在不忍再和儿子分离。然而,随着战乱不断,生活越来越艰难,李国深有机会进入寺庙修行,这不仅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,也能为他提供庇护。经过深思熟虑,李母最终同意了儿子出家的请求。
1942年,志开上人正式收李国深为弟子,并赐名“悟彻”,开始了他在栖霞寺的修行生涯。年少的李国深,刚刚进入寺庙时并未立即开始深入佛法的学习,而是从识字和基础教育开始。后来,李国深在一次阅读中看到“星”和“云”两个字的含义,便深深喜爱这两个字,并决定以“星云”作为自己的法号。至此,星云大师的名字便流传开来。
岁月流转,十几岁的李国深或许未曾想到,星云这两个字会伴随他一生,成为世人铭记的名字。
2014年,已是87岁的星云大师应邀来到了厦门。这一次,他的目的地是厦门大学的建南大礼堂。那天,厦门大学的工作人员早已准备妥当,三千多名听众早早等候着星云大师的到来。原来,当年正值厦大90周年校庆,星云大师与厦门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,因此受邀为广大师生带来一次佛学讲座。尽管当天的天气颇为恶劣,还下起了大雨,但星云大师毫不犹豫,坚持在雨中完成了演讲,用他一贯的激情和智慧向大家传播佛法。讲座结束后,台下的听众纷纷为他鼓掌。
此时,星云大师已遍访世界各地,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,几乎每个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。1950年代,星云大师从栖霞寺的学僧逐渐成长为佛学界的翘楚。在1949年,他带领一批僧人从大陆赴台,尽管途中面临重重困难,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克服了重重难关。初到台湾时,星云大师并未立即开始佛教宣讲,而是被安排在圆光寺担任守山之职。
然而,星云大师的才华很快就被世人发现。他开始写作、出版佛学书籍,并以此逐渐走出山林,声名远扬。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台湾,佛光山的建设更是让他成为了全球知名的佛学大师。建造佛光山的过程异常艰辛,资金不足,许多地方都需要他亲力亲为。但星云大师依旧不改其志,尽全力完成了这座道场的建设。
佛光山的落成,标志着星云大师影响力的巨大提升,他的讲座遍及全球,成为了佛教的全球传播者。星云大师的足迹跨越大江南北,甚至远足至非洲、北美、欧洲等地。星云大师的生活异常忙碌,经常在演讲与旅行中辗转奔波,常常连饭都只能在路上解决。然而,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,他从未有过任何抱怨。星云大师的信念一直是“宣扬佛法,普度众生”。
星云大师一直深受唐代鉴真大师的启发,他尊敬鉴真不畏艰难、跨海传教的精神,并立志将佛法传播到全世界。他的佛学思想和社会贡献,广受认可,甚至获得了诸多奖项。
除去佛学成就,星云大师还深度参与社会事务。他认为,虽然出家人应当修行清净,但也不应忽视社会责任。在他的推动下,许多僧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,积极为社会做贡献。星云大师不仅参与台湾的政治事务,还与两岸关系的领导人保持联系,推动两岸文化交流。
星云大师在现代佛教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,他的思想和实践始终注重佛教的现代化。他坚信,佛教要想与时俱进,必须走出寺庙,关心社会,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。
即使在佛教日渐商业化、功利化的时代,星云大师依旧保持着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。他的慈悲心、为社会服务的精神,使得他在世人的心中树立了崇高的地位。
星云大师的圆寂,意味着佛教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。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。星云大师不仅是佛学的巨擘,更是社会的楷模。他的故事无疑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讯息:只要不放弃,必定能迎来成功,而永不改变的是对社会和人民的责任心。
星云大师,永远活在我们心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多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